中国航发航材院失效分析中心由原航空工业部于1985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的部级失效分析机构,是中航工业失效分析中心、中国航发失效分析中心、中国商飞机械失效分析中心。同时是中国航空学会失效分析分会主任单位、中国航发失效分析/物理冶金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航发重大飞行事故与故障调查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单位、首批民用航空器事件调查实验验证支持机构。
失效分析中心负责中航工业/中国航发重大质量问题的失效分析与技术仲裁,参与相关重大事故以及飞行事故调查;承担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电子等国防科技工业失效分析与外场技术服务;承接高铁、汽车、石油、电力、化工等民用领域的失效分析与技术服务;为法院、仲裁委提供技术仲裁报告及出庭举证等服务;负责中航工业/中国航发失效分析及物理冶金人员培训与资格鉴定并面向社会开展行业培训;负责组织国内外失效分析及物理冶金领域的学术交流。主要从事材料及构件失效分析、损伤行为与失效机理、寿命预测与安全评估、断口定量、事故调查、失效分析数据库及先进检测评价技术等。具体研究方向和业务范围见下表:
表1失效分析中心研究方向和业务范围
研究方向 |
主要业务范围 |
金属/非金属材料与结构的全寿命周期损伤与失效行为研究 |
金属/非金属材料与结构的失效分析与技术仲裁 |
金属/非金属材料与结构的寿命预测、安全评估与失效预防研究 |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分析 |
事故调查与现场技术服务 |
|
材料与构件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关系表征与评价 |
金相检测与断口定量分析 |
组织结构/残余应力/织构检测分析 |
|
材料与构件的残余应力、表面完整性表征与评价 |
微区化学成分分析 |
微观力学性能检测分析 |
|
材料显微组织结构及微观性能表征与评价 |
涂镀层/界面特性/磨损特性检测分析 |
失效分析与微观物理新技术研究 |
非金属/复合材料理化性能检测分析 |
失效分析案例数据库及其应用 |
失效分析案例数据库 |
材料检测装备研发 |
技术咨询与服务 |
失效分析中心共有金属损伤与失效分析、非金属损伤与失效分析以及物理冶金检测与评价专业组三个团队,失效分析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50名,其中研究员2人,高工17人,博导2人,硕导2人,博士15人,每年培养硕士和博士近10人,是国内团队规模最大的材料与结构失效分析机构之一。历任中心负责人颜鸣皋院士、王恃南研究员、吴学仁研究员、陶春虎研究员,现任中心负责人刘昌奎研究员,均为国内知名失效分析专家。
失效分析中心每年处理航空、航天、船舶、兵工、电子、军贸等军工领域以及高铁、汽车等民用领域故障近1000项,专业齐全、工程经验丰富。承研了各渠道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百项,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20余项,公开出版发行37部专/编著,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6年创办国内第一个正式出版的专业失效分析期刊《失效分析与预防》,是国内基础研究开展最好的失效分析机构之一。
失效分析中心现有设备100余台(套),涵盖尺寸测量、微观物理、微观力学、化学分析等方面的试验设备。主要设备包括三坐标测量仪、超景深三维体视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白光干涉仪、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扫描透射电镜、纳米压痕仪、布洛维硬度测试仪、红外测试仪,实现尺寸-组织—结构—成分-性能的一体化分析;基于X射线技术的X射线应力仪、X射线单晶应力仪、X射线衍射仪和小角X射线散射仪,实现对材料及构件的结构、物相、应力、粒度分布的检测与表征;搭建了拉曼联用扫描电镜、温度不小于1200℃长时热力耦合原位环境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开发了残余应力智能检测装备,改造了超轻元素X射线能谱探测器硬件并配自主开发X射线能谱数据处理软件,具备先进检测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
联系方式:
调度:(010)-62497053
金属损伤与失效分析专业组:(010)-62497258、6233、6239
非金属损伤与失效分析专业组:(010)-62496235
物理冶金检测与评价专业组:(010)-62496667